在Facebook上發佈這次研討會的相片,標題立刻把平常潛水的朋友給逼出來,不解問道:「啊科技研討會和妳什麼關係啊...」哈哈,我想這也是本次研討會對我來說特別有趣的地方吧!這是駐英台北代表處舉辦的研討會,通常分區進行,上一回大概是幾週前在愛丁堡,這次則在倫敦地區,所以講題涵蓋很多不同領域,這回總共八位講者(其中一位可惜後來因火山灰影響飛機航班沒能前來),上午四位都是醫學背景、下午則是社會人文科學,我是最後一位。
老實說一開始由於知道早上的發表都是自己非常不熟的領域,深怕聽不懂,所以喝了杯茶,準備用力讓自己保持清醒,殊不知時間過得比想像中還快,越聽越有精神,雖然每篇並不完全聽懂,不過很有意思。和人文科學不同的是,講者花相當的篇幅說明研究方法及步驟,以及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它要解決什麼問題?做了以後對醫界、對人類能有甚麼貢獻?聽的過程挺踏實,少了繞圈圈+朦朧美的感受;當然如果說真的朦朧了,那肯定是我背景知識不足的緣故。
印象較深的是頭兩位醫師的報告。方醫師是做關於沙門氏菌的實驗,希望刪去使它複製、有害的基因區段然後利用其易於進入腸道的特質來跟其他醫療結合,變成裨益人類的載體;蕭醫師是婦產科,致力在胎兒出生前預先治療玻璃寶寶跟地中海貧血的寶寶,可是這個實驗目前在台灣還不能做,要在新加坡或其他地方才能進行,方法好像是把有療效的病毒以autologous的方式打回羊水,讓寶寶在出生前接受治療,不知是否理解正確...怎麼感覺上有點驚悚?不過實驗階段都是在大動物(羊)還有小動物(老鼠)身上做的,人體的話...目前已有一個相當成功的玻璃寶寶接受治療的例子(!!)。第三位講者是皮膚科的朱醫師,第四位是做關於癌症的徐醫師,這兩篇很遺憾我比較聽不懂,只曉得似乎與治療乾癬有關,還有解決關於基因結合的基本問題,深奧啊。
下午第一篇,關於在東方的西方主義,很有意思。不過很慚愧的,身為人文科學領域的一份子,我應該要聽懂大部分的...卻卡在:甚麼叫做東方的西方主義?是東方腦袋裡所想像的西方主義嗎?還是東方腦袋所想像的西方腦海裡自認為的西方主義?西方人腦海裡有西方嗎?還是他們傾向於「我是我,你是東方」這種思維模式?東方和西方講的分別是誰?倫敦、上海跟台北,誰分別代表什麼?還是它們都是西方?講題開頭以Edward. W. Said的東方主義破題,西方想像的東與西是一個想像式而非地理上的分野,用他者來定義自己,有趣的是東方腦袋在這樣的框架之下它們也被建構出某種想像式的西方思維,但,東方腦袋裡的西方和真正的西方終究有距離...。直接拿別人的Model套在自己的建設上,當然有問題,可是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它是怎麼發生的?發生了以後造就的畸形現況是不是能夠說明甚麼?那麼我們反詰的用意是...?又試圖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嗯,繞圈圈,也朦朧了,我一面如是思考著,一面因等會輪我上台而稍稍緊張了起來。
下午第二篇,很酷, very informative, 標題叫做“Alternating Space: Site-specific theatre” 嗯,聽完不禁回頭問,到底甚麼是劇場?劇場的定義是?邀請觀眾參與的概念越來越夯。去年看了台南人劇團的維絡那二紳士,撇開改編沙劇authentic與否的討論,劇組大膽的把觀眾的反應賭了進來,產生兩極評價。觀眾的反應無法預料,所以整個作品最完美與最失敗的可能性Range拉得很大;又或者,最完美與最失敗的界限要重新定義。兩極評價,或許就是這盤賭局最想要的結果,達到了這個目的,就是成功。這篇很有趣的是劇場地點發生在「表演者」的家裡,或是說,那些表演者本來並不是表演者,是因為有觀眾的參與才讓他們都變成了演員,於此同時他們不過是參與計畫的志願者,某程度來講,他們不也是另一種觀眾?到頭來,是誰在看誰呢?
四台攝影機,四個演員,從四個地點出發,最後有了交集,觀眾像是玩大地遊戲一樣參與、共同「跑完」這齣劇(本),然後,他們一起進到劇場(戲院?)欣賞剛剛的傑作。這之中,讓四塊碎片拼成「同一個作品」卻仍保有「劇場」價值的,其關鍵是否在於「時間」?如果這些人沒有意識到彼此的身份,也沒和其他組別同步進行,那麼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拼湊起來的碎片(影片),叫做什麼呢?
最後,來說說我的吧。很汗顏的,我的講題並不是在英國所做的什麼新發現,甚至與目前碩論無關,而是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分享過關於周杰倫音樂錄影帶的講題,不過我稍微去蕪存菁了一番,把上次多餘、效果不好的部份刪減,強調了較為有力的例證,多次再演練過影片與說話的配合,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些;雖然不是新東西,但我很開心這次的呈現大大的通順流暢許多,加上由於在場聽眾來自不同背景,我因此聽到了非常多元的Feedback:關於誰握有中國風的發言權?批評或質疑中國風的深度是否意味某種Authentic Chineseness的存在?周杰倫算是巧妙的搶回「定義自己的主導權」、往大陸發展而須顧忌、考量(甚至故意)的表述策略....等等。這些回饋,綜合最近看到的、想的、聽的,真是獲益良多!太棒了!
印象較深的是頭兩位醫師的報告。方醫師是做關於沙門氏菌的實驗,希望刪去使它複製、有害的基因區段然後利用其易於進入腸道的特質來跟其他醫療結合,變成裨益人類的載體;蕭醫師是婦產科,致力在胎兒出生前預先治療玻璃寶寶跟地中海貧血的寶寶,可是這個實驗目前在台灣還不能做,要在新加坡或其他地方才能進行,方法好像是把有療效的病毒以autologous的方式打回羊水,讓寶寶在出生前接受治療,不知是否理解正確...怎麼感覺上有點驚悚?不過實驗階段都是在大動物(羊)還有小動物(老鼠)身上做的,人體的話...目前已有一個相當成功的玻璃寶寶接受治療的例子(!!)。第三位講者是皮膚科的朱醫師,第四位是做關於癌症的徐醫師,這兩篇很遺憾我比較聽不懂,只曉得似乎與治療乾癬有關,還有解決關於基因結合的基本問題,深奧啊。
下午第一篇,關於在東方的西方主義,很有意思。不過很慚愧的,身為人文科學領域的一份子,我應該要聽懂大部分的...卻卡在:甚麼叫做東方的西方主義?是東方腦袋裡所想像的西方主義嗎?還是東方腦袋所想像的西方腦海裡自認為的西方主義?西方人腦海裡有西方嗎?還是他們傾向於「我是我,你是東方」這種思維模式?東方和西方講的分別是誰?倫敦、上海跟台北,誰分別代表什麼?還是它們都是西方?講題開頭以Edward. W. Said的東方主義破題,西方想像的東與西是一個想像式而非地理上的分野,用他者來定義自己,有趣的是東方腦袋在這樣的框架之下它們也被建構出某種想像式的西方思維,但,東方腦袋裡的西方和真正的西方終究有距離...。直接拿別人的Model套在自己的建設上,當然有問題,可是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狀況?它是怎麼發生的?發生了以後造就的畸形現況是不是能夠說明甚麼?那麼我們反詰的用意是...?又試圖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嗯,繞圈圈,也朦朧了,我一面如是思考著,一面因等會輪我上台而稍稍緊張了起來。
下午第二篇,很酷, very informative, 標題叫做“Alternating Space: Site-specific theatre” 嗯,聽完不禁回頭問,到底甚麼是劇場?劇場的定義是?邀請觀眾參與的概念越來越夯。去年看了台南人劇團的維絡那二紳士,撇開改編沙劇authentic與否的討論,劇組大膽的把觀眾的反應賭了進來,產生兩極評價。觀眾的反應無法預料,所以整個作品最完美與最失敗的可能性Range拉得很大;又或者,最完美與最失敗的界限要重新定義。兩極評價,或許就是這盤賭局最想要的結果,達到了這個目的,就是成功。這篇很有趣的是劇場地點發生在「表演者」的家裡,或是說,那些表演者本來並不是表演者,是因為有觀眾的參與才讓他們都變成了演員,於此同時他們不過是參與計畫的志願者,某程度來講,他們不也是另一種觀眾?到頭來,是誰在看誰呢?
四台攝影機,四個演員,從四個地點出發,最後有了交集,觀眾像是玩大地遊戲一樣參與、共同「跑完」這齣劇(本),然後,他們一起進到劇場(戲院?)欣賞剛剛的傑作。這之中,讓四塊碎片拼成「同一個作品」卻仍保有「劇場」價值的,其關鍵是否在於「時間」?如果這些人沒有意識到彼此的身份,也沒和其他組別同步進行,那麼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拼湊起來的碎片(影片),叫做什麼呢?
最後,來說說我的吧。很汗顏的,我的講題並不是在英國所做的什麼新發現,甚至與目前碩論無關,而是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分享過關於周杰倫音樂錄影帶的講題,不過我稍微去蕪存菁了一番,把上次多餘、效果不好的部份刪減,強調了較為有力的例證,多次再演練過影片與說話的配合,將時間掌握的更好些;雖然不是新東西,但我很開心這次的呈現大大的通順流暢許多,加上由於在場聽眾來自不同背景,我因此聽到了非常多元的Feedback:關於誰握有中國風的發言權?批評或質疑中國風的深度是否意味某種Authentic Chineseness的存在?周杰倫算是巧妙的搶回「定義自己的主導權」、往大陸發展而須顧忌、考量(甚至故意)的表述策略....等等。這些回饋,綜合最近看到的、想的、聽的,真是獲益良多!太棒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