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5 April 2010

筆記:3. Johson, 2002 (下)

Bruce Johnson 'The Jazz Diaspora', In Mervyn Cooke and David Horn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z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3-54.


這篇文章若要把細節都讀懂,對我而言還頗有難度,文中遇到不少東西需要補充查閱,所以下面僅是能力範圍所及盡量消化吸收所做的簡單整理,可能不甚精準,也不確定是不是都理解對了,僅供參考,有誤不吝指正。


本文主旨在於破除爵士樂單一源頭的神話,進而挑戰一般認為美國南方非裔美國人的爵士才是正統爵士樂之說。作者舉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是之間,爵士樂最初儘管確實是遷徙自美國南方的紐奧良,但其海外散居族群—即其他國家的爵士樂手們在接收到了爵士樂而認識它之後,也都帶入了它們自己的文化色彩,而有了各自表現的爵士樂風貌,產生種種不同的意義連結、認知及表演形式,這些多元的樣貌隨後又相繼散播到各地去,甚至回到了美國對後來的年輕學子發生影響(文中指出一些老黑巨人心目中的英雄根本是白人, 如Louis Armstrong曾以Gay Lambardo的音樂作為臨摹的對象)。然而,那些多采多姿豐富且無法歸整的多元爵士樂風貌卻在二戰之後獲得了「統一」— 某個普世的認知開始風行天下,那就是起初來自美國南方的老黑爵士才是所謂的正統的、純正的爵士樂,而其他帶有各地民族風格或文化色彩的,充其量都只能算是「(正統)爵士樂的變形」。藉此,Johnson指出透過大眾文化媒材傳播為手段,美國如何成功地決定、定義(或霸道的佔有了)一個明明是歷經了多元影響、彼此交互作用共同耕耘打造的表演藝術形式。





以下是順著文章每個段落的簡單翻譯。

Diaspora within the US (p.40)
爵士樂透過娛樂巡演或音樂家遊歷旅行進行遷徙,而使爵士樂的意義發生了變化;當它由鄉村北移到繁榮的大都市,原來和生活緊密結合的關係也逐漸分離,因為爵士樂在紐奧良原本多半都是伴隨日常生活特定場合出現的,像野餐、遊行、喪禮、妓院、舞廳等,但樂手到了芝加哥後,就可能較容易獲得高酬勞的演奏工作,而有更多機會在晚間的音樂會上演奏、曝光。這使得爵士樂與它原來依附的常民生活分開,變成一件獨立的事情,也將樂手形象從庶民推向天才。爵士樂因此變成一種可被欣賞、販賣的商品,而這樣東西也因此有了管道,可依特定標準來篩選靠近它的對象(聽眾),如種族、社經地位、或性別等因素。除此之外,爵士樂由鄉村邁入都市,正巧被當地汎非主義者或黑人民族主義(Garveyism)拿來與「New Negro」形象作連結,主張非裔美國人歷經都市化之後不該繼續停留在過去「鄉村男孩」(country boy)的形象。爵士樂藉此汲取了足以促成它發生國際遷徙的新文化意義。

The global diaspora (p.41) diasporic meanings:
從各種角度— 緣起、音樂形式、審美觀點、離散族群遷徙途徑、表演形式、整體意涵等等來看,爵士樂在它早期的離散發展階段,被其他國家(敵國或友國)各依觀點視之為某種二十世紀音樂的體現(不確定這樣理解是否恰當)。英國視它為美國疲於奔忙、充斥切分節奏的跳舞音樂;德國的Georg Barthelme(1919年)讚爵士樂為一邏輯的發展以及讓世界更新穎更美好的理念實現;南非則以之作為奮鬥信念與口號、澳洲女性從爵士樂中找到性與社會自由;俄羅斯(pre-revolutionary Russia)即使舊帝國文化體制受到爵士樂衝擊,還是讓它打入了上層社會。

不過普遍看來,爵士樂似乎強化了二十世紀大眾文化的蠻橫。它因帶有原始主義的意涵,是現代性之中腐朽的靡靡之音,普遍引起反感與焦慮,有人認為爵士樂可能污染人們原本純淨的道德觀、導致性氾濫、有使文明瓦解的危險、讓原來的美學價值動搖、威脅依附在文化之內既有的政治體制。

記譜音樂某種程度來說是比較安定、安全的形式,確保了一個體制的正常運作、便於控管,但爵士樂無譜記載、其抽搐式不規則的表演及節奏形態,打破了源於啓蒙之理性主義、思想高於行動的心/物層級關係,暗示人的心智無力再主導身體而反過來被身體的慾望、感官牽著鼻子走,因此,有些主張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理論家(如Gorky和Lunacharsky),就以爵士樂過於縱慾享樂特質,聲稱它是資本主義使人縱情肉慾的計謀。

Diasporic Practices (p.42)
爵士樂作為一種音樂形式
爵士在全球的層次上展現了一種音樂的現代性,但是它卻也多多少少帶有一些地方的色彩。像是配器、曲目、音樂結構、表演規則、甚至是音樂情緒表現的張力,當爵士樂的配器慢慢被約定俗成下來,像爵士鼓、薩克斯風等,其他地方也有因地方特色而使用特殊配器的,如芬蘭的手風琴爵士保有了當地的Kaleval傳統,南非保有當地marabi傳統跟曲目而有mbaqunga、majuba、msakazo風格。

Jazz as social practice (p.44); Jazz as social meanings(p.45-)
太多細節無力詳翻,不過這兩段主要表達:第一次大戰到二戰期間,不同爵士樂海外散居族群心目中所認知的爵士樂以及它們表現爵士樂的方式其實各不相同。

No comments: